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团队发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机制,成果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
来源:附属同济医院
时间:2025-07-18 浏览:
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就是肝脏移植。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LIRI)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不良事件,严重影响临床结局并导致供体器官短缺。多年来众多临床医生和从事基础研究的免疫学专家聚焦于此,希望找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机制,以期改善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结局。
7月10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杨长青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Myeloid Mas-driven macrophage efferocytosis promotes resolution in ischemia-stressed mouse and human livers”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Mas是巨噬细胞功能稳态的重要内源性调节因子,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胞葬作用在肝脏损伤修复及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新的治疗靶点。

杨长青团队的陈帅医师等从移植肝临床样本、原代细胞及动物模型等多个研究水平阐明Mas受体可通过影响PKA-CREB信号通路调控转录因子KLF4表达,进而调控巨噬细胞胞葬受体MerTK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该研究系统揭示了Mas受体是巨噬细胞功能稳态及修复表型转变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胞葬作用在衰老中性粒细胞清除、炎症损伤及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肝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研究通过联合单细胞多组学与活体显微成像,多维度揭示了不同损伤背景下巨噬细胞胞葬作用的显著差异,也为未来研究巨噬细胞胞葬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后陈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住院医师黄冰源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李姗姗、王芷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教授、暨南大学王菲教授、同济医院李婧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卢志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位。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r2725?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